看資訊時,APP會推薦感興趣內容;打車時,導航會推薦最短(快)路線;點外賣時,平臺會推薦附近餐館……在當下,算法已深度嵌入人們的生活當中。伴隨而至的,是“算法應向上向善”漸成社會共識。
算法向善,理應“看得見”。1月3日,抖音就宣布將推出10項措施,建立安全與信任中心,切實推動算法和平臺治理透明化,打造更良好的網絡生態(tài)。抖音方面表示,將以安全與信任中心為依托,重點介紹社會關切的議題,包括算法原理,審核機制,打擊網暴、謠言等平臺治理工作,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保護工作等,回應公眾關切,接受公眾監(jiān)督。
加強算法治理透明化,無疑是有的放矢:現實中,算法在互聯網中已無處不在,但算法原理的理解門檻又偏高。技術專業(yè)化加上信息不對稱,導致弗蘭克·帕斯奎爾在《黑箱社會》中描述的困境極易出現——人們無法理解算法,也無法避免算法帶來的影響。不少人為算法賦魅,將算法套到“技術萬能論”的框架內,也是附著其上。
正因如此,讓算法走出黑箱,成了推動算法向善的應有之義。算法是人工智能發(fā)展的基礎,清華大學教授梁正就曾表示,下一代人工智能應該是可解釋的,“現在(AI)最大的問題就是黑箱”。用破除算法黑箱確保AI可知、可信、可控、可用,讓其沿著科技向善軌道運轉,勢在必行。
可以看到,從2021年9月9部門印發(fā)的《關于加強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綜合治理的指導意見》,到2022年1月份多部門發(fā)布的《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(guī)定》,再到2個月前國家網信辦發(fā)布的《關于開展“清朗·網絡平臺算法典型問題治理”專項行動的通知》,國家層面對算法技術的規(guī)范正不斷完善。這其中,推動算法公開透明,是算法治理的一貫要求。
從大眾期許角度看,人們也希望算法能在 “向上向善” 的理念指引下,將其智能、高效與便捷特點轉化為社會福利。
在算法治理要靠多主體參與式的綜合治理,需要行業(yè)監(jiān)管、企業(yè)自律、社會監(jiān)督相向而行的背景下,美團前不久宣布推進算法公開常態(tài)化、建立開放多元算法溝通機制等8項舉措,抖音如今推出涵蓋推進平臺治理透明化在內的10項措施,都頗具針對性。
本質上,平臺在算法的透明度上持續(xù)做加法,是對政策要求的積極呼應,也是對社會期許的正面回應,彰顯了平臺作為治理主體的價值自覺。
法律學者馬長山曾指出,如今,科技向善的基準已不再是以物質分配為核心的物理正義,而是以信息分享/控制為核心的數字正義,這就要求,基于數字生產生活方式和數字行為規(guī)律,有效探索并重建數字正義理念、原則、程序等。而實現數字正義,需要將算法嵌入到整個社會體系中評估,以體系化思維為算法向善提供解決方案。
就拿人們關心的大數據殺熟、信息繭房等問題來說,盡管不宜將算法跟蕪雜信息生態(tài)的多向關系簡化為因果關聯,但算法根植于現實的同時確實也會作用于現實。鑒于此,如何以平臺善治更有力地將算法導向“正義”之途,也考驗平臺的擔當。
在此之前,抖音等平臺曾通過多項舉措不斷優(yōu)化算法機制,如憑著算法模型自動學習積累的數以幾十億的“向量特征”,探索算法測量指標的優(yōu)化,綜合運用內容消重、打散和對用戶多元興趣的主動探索等策略,避免信息呈現一元化……
算法再往上一層是信息。最大程度地遏制低質量信息傳播,也是讓算法得到善用的重要途徑和目標。算法治理終歸是嵌入平臺綜合治理之中的。
過去一年,抖音也采取多項措施加強平臺治理,如針對部分傳授違規(guī)“運營技巧”和“起號寶典”的賬號在上游污染算法的問題,組織專項行動打擊“傳授‘無底線博流量’技巧”的內容,清理了一批引導用戶發(fā)布“同質化”、“不擇手段蹭炒社會熱點”、“違背公序良俗制造人設”、“自導自演式造假”的賬號和視頻,就是行業(yè)里“第一個吃螃蟹的”。
這次在既有舉措的基礎上更進幾步,如通過加強內容多樣性探索、興趣探索和匹配、搜索推薦聯動、社交好友推薦等機制,進一步完善推薦屏蔽詞設置、不感興趣等功能建設,更好地消除“信息繭房”問題;面向熱點當事人、網暴當事人,提供“一站式服務”,針對侵權問題“一追到底”,面向“涉企侵權”展開專項服務,合理訴求高優(yōu)解決,并豐富現有的“一鍵防網暴”智能屏蔽功能……都是著眼于將籬笆扎得更牢。
算法有負外部性,那就用更高維的“算法”去對其揚長避短,這類高維“算法”的核心邏輯就是以人為本,內含人文溫度與人本情懷——這正是平臺善治的內在要求。
說白了,算法向善,背后是平臺的價值觀向上。就此看,期待更多平臺都能用善治來回應社會的“算法向善”期許,讓算法跟“數字正義”的要求對齊。
仲鳴(媒體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