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劉衛(wèi)兵(兵哥)
臨近年末的隆冬時節(jié),京城有北風呼嘯、寒氣逼人,也有凜冽的爽氣,有冬陽的燦爛,還有北京看不盡的風景。清晨路過宣武門路口,望著周圍的風景和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和行人,心里總有種溫暖之感。
然而,緊接著看到的場景,讓心里一陣陣發(fā)緊。路口處車輛行人擁擠嘈雜,從地鐵里涌出的行人像潮水般快速移動。仔細看,其中有不少人低頭看著手機,根本不管周圍什么情況。路上騎車的小伙子,一邊忙著蹬車,一邊低頭看手機,根本不顧身邊車輛飛馳而過。路邊,一位穿羽絨服的姑娘一手抱電腦,一手拿手機,邊走邊看,腳步匆匆。
用手機抓拍下那些沐浴在陽光中的“低頭族”朋友時,真恨不得再上前拍拍他們的肩膀,說一聲:“朋友,多抬頭看眼前的路和風景不好嗎?”
一、小瞬間關乎大健康
“看手機難道比健康安全重要嗎?”多年前筆者就觀察發(fā)現(xiàn),走路騎車看手機的人越來越多。想起去年夏天的傍晚,天下著小雨,走下地鐵濕滑的臺階時,看到身旁的姑娘走一步看一下手機,感覺有危險。走出不遠突然聽到“??!”的一聲,那姑娘摔倒在地?!澳銢]事吧?”我趕緊過去問。她不好意思的爬起來,似無大礙?!耙院笞呗穭e看手機了!”我勸慰到。
2024年9月,北京宣武門大街,過路口看手機的女士
多年來,早已習慣“街拍”的我,鏡頭所見,無論大街小巷、交通路口,還是地鐵車站,到處是低頭看手機的人,其中不少是青年和學生。如果有外星攝影人從空中俯拍下來,都會驚訝于那么多的“低頭族”們在忙什么?客觀地說,智能手機給現(xiàn)代人生活帶來極大便利,也知道現(xiàn)代人生活節(jié)奏快,人們走路時偶爾看手機可以理解。但是再忙,也沒必要非在過路口、下樓梯時不停地刷微信看視頻,那樣極易造成交通事故,甚至失去生命。有統(tǒng)計表明,近年來因不健康使用手機發(fā)生的事故逐年增多。從醫(yī)生朋友那里了解到,這種習慣對人的視力聽力、頸椎腰椎、注意力甚至大腦及神經(jīng)健康都有不利影響。國外有些地方已出臺新的交通法規(guī),對騎車使用手機進行處罰。
戴太陽帽的姑娘,單手騎車看手機
一直關注社會變化的我,意識到這是一個影響當代人健康安全的普遍問題,小瞬間、小問題,普遍存在也會造成大傷害。作為媒體攝影人,有責任記錄這些現(xiàn)象,提醒呼吁社會和民眾關注。
美女快步過街。車多人多,不看手機好
從去年秋天開始,往年忙著觀賞、拍攝京城秋景的我,將鏡頭轉(zhuǎn)向走路騎車看手機的人們。無論是上下班路上還是休閑外出,不管在國內(nèi)還是國外采訪,我利用各種機會,用相機和手機記錄下不少“低頭族”的照片。
京城的秋色很美,赤橙黃綠的楓葉在風中輕輕地搖曳,似乎在向人們問好。但還是有些朋友無暇觀賞自然之美,顧不上看清眼前的路,只管低頭盯著手機,似乎那方寸屏幕里的虛幻影像,比現(xiàn)實中的風景更美好。
過路口的中學生,背著重書包,還要低頭看手機。安全和手機孰輕孰重?
那期間,我把拍到的“低頭族”的紀實性圖片發(fā)到微信朋友圈,呼吁為了保證健康,走路騎車不看手機,贏得網(wǎng)友的點贊。受到網(wǎng)友鼓勵,我持續(xù)關注并拍攝這一專題,然后整理編輯照片后,通過美篇平臺發(fā)出了自媒體圖文報道《媒體攝影人呼吁:走路騎車不看手機》,用數(shù)十張圖片和紀實思考性文章繼續(xù)發(fā)出倡議。為了尊重被攝者的隱私,我專門把人物臉部進行了遮擋。攝影倡議發(fā)出后,數(shù)千人轉(zhuǎn)發(fā),眾多網(wǎng)友留言支持。半個月點擊量達數(shù)萬,近兩個月后閱讀量達到10萬+。該倡議被新華社客戶端、新華網(wǎng)、法治日報、中國婦女報網(wǎng)站、中國攝影雜志,以及多個微博、公眾號等官方及網(wǎng)絡媒體轉(zhuǎn)載。受此倡議影響,中國教育電視臺等也做了相關的報道。
和平門路口,男子騎車看手機真不安全
京城天氣變得越來越冷,網(wǎng)友的熱情卻讓人備受鼓舞?!耙院笞呗凡豢词謾C,健康第一!”看到我拍攝的照片和文章后,不少朋友開始改變移動看手機的習慣。不少朋友說,不僅自己要改掉不良習慣,還要提醒親友特別是青年和學生養(yǎng)成文明健康的習慣。許多網(wǎng)友稱此舉是積德行善的好事,紛紛轉(zhuǎn)發(fā)。不少網(wǎng)友警告說,如此不健康的行為發(fā)展下去,可能影響一代人的身心健康!更多網(wǎng)友認為,該倡議如果能改變一些人的習慣,會避免更多的危險和傷害。
女士單手騎車,與機動車同行。遇到緊急情況怎么辦?
二、用攝影專題做社會公益,辛苦并快樂
其實,做這個攝影專題也是我有意識地用攝影做些社會公益,希望為平安中國、健康民眾鼓與呼,為社會文明進步盡一份微薄之力。
前門西大街,走路的母女倆,女兒很忙
《走路騎車不看手機》的倡議發(fā)出后,也有朋友說題材太小,應該做些有高度、有熱點和難點的話題。我細想后覺得,大新聞有大新聞的價值,小新聞有小新聞的意義。生活中更多的還是跟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,還是選擇那些熟悉的。再說,關系到千千萬萬人健康安全的問題,能說是小事嗎?此外,現(xiàn)實中攝影人可以做的新聞很多,選擇那些你熟悉喜歡、積極向上、有意義的專題去做就好。
過路口的女學生,邊走邊吃邊看
“你拍的照片對社會和民眾有多少價值?”多年的采訪實踐中,我經(jīng)常這樣問自己。說起來,關注走路看手機的話題,跟我的新聞采訪經(jīng)歷有關。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畢業(yè)后到新華社干攝影,這一干就是30多年。在國家通訊社的光榮傳統(tǒng)和老一輩攝影人的影響下,自己逐漸形成了這樣的新聞攝影理念,總希望用相機和鏡頭,盡力為國家、社會和普通大眾做些有意義的實事。
過路口,蹬三輪的朋友,再亂再急,也要看看手機
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,適逢改革開放,我剛當記者時主要采訪社會新聞,經(jīng)常騎著自行車滿大街地找新聞,抓拍反映社會變遷和百姓身邊的那些事。幾十年過去,這些小故事、小照片連在一起,就印證了改革開放的足跡,其社會價值也逐漸凸顯出來。近年來,我出版的紀實圖文著作《我們這30年—一個記者眼里的中國改革開放》《攝影實戰(zhàn)手記—一個記者30年的記錄與思考》,書中的照片大多是當年“街拍”的那些接地氣的紀實影像,許多讀者和攝影愛好者從書中的照片和背后的故事中,獲得啟發(fā)和借鑒,感受時代進步、增強前進的信心。
上下班高峰時,路口停車時,不少人忙著看手機
俗話說,獨木不成林。進入網(wǎng)絡新媒體時代,傳統(tǒng)的單張新聞圖片影響力有限,只有做成系列的攝影專題,長時間、多角度、有深度地做下去,才能產(chǎn)生更好的社會效果。為此,如今每天走在路上,我都會注意抓拍一些行人走路看手機的照片,同時關注搜集有關的報道資料,希望把“走路騎車不看手機”的攝影專題持續(xù)做下去,并結(jié)合自己多年形成的“攝影+文字+思考”的報道方式,爭取把報道和倡議做的更有價值和意義。
西城區(qū)府右街紅墻外,騎車看手機的青年人,悠閑自在
有價值的新聞,需要有效地傳播。為了擴大倡議的影響力,近幾個月,我盡力發(fā)動親朋好友轉(zhuǎn)發(fā)倡議,同時把低頭族看手機釀出事故的視頻分享給大家,看到事故造成的傷害,不少朋友加入到宣傳的行列。偶爾給親友轉(zhuǎn)發(fā)次數(shù)多了,人家也不耐煩。許多個日夜,轉(zhuǎn)發(fā)到疲勞之時也感到累。再一想,做一件有意義的事,辛苦也值得。
騎電動車,看手機更危險
期間,我還主動聯(lián)系了多所大中專院校的老師,請他們適時在學生中開展文明使用手機的教育活動,得到多位老師的熱情反響。自己也希望該倡議能喚起政府有關部門,如交通管理、安全監(jiān)督、新聞媒體的更多關注。
2024年10月,地鐵車站,許多人拿著手機快步趕路
從秋到冬,隨著樹葉逐漸飄落,自己就像站在交通路口上的義務攝影宣傳員,不時地抓拍、不停地嘮叨著。倡議發(fā)出后,有同事悄悄告訴我,他們曾因走路看手機造成崴腳骨折,撞到墻上臉被撞“花”?,F(xiàn)如今,我平時在單位大院或路上,一邊記錄拍攝“低頭族”照片,如果遇到同事或朋友走路看手機,就上前提醒一番,建議人家改掉這一毛病。
宣武門外小區(qū),看手機的女孩和鍛煉身體的老人
到了冬至,京城天寒地凍,人們穿上棉衣,腳步更加匆忙。前不久下班回家,天已經(jīng)黑了。進樓時發(fā)現(xiàn)有人看著手機走過來,亮光在臉上不停地晃動。進電梯后發(fā)現(xiàn)是一位學生。當她抬頭時,我笑著說:“給你提個建議,走路看手機有危險,要看就站住看好嗎?”學生臉紅了。走出電梯時,她回頭說了聲:“謝謝大爺,下次不看啦!”望著她的背影,我心里的滋味挺特別。
和平門路口,學生邊走邊看手機的不少!家長要注意提醒啊
清晨,抬頭望向窗外。明媚的陽光灑向京城的街巷。幾只喜鵲在光禿禿的樹枝上跳來跳去,享受著時下的暖陽。一群鴿子在藍天映照下,在胡同上空久久的盤旋飛翔。在京城生活了幾十年,總覺得這里的風景看不夠、拍不夠,哪有時間總低頭看手機。
中午室內(nèi)散步好習慣。放下一會兒手機,多好
轉(zhuǎn)眼就到2025年,新年將至,天寒心暖。兵哥把這篇小文送給朋友們,祝您新年新氣象、安康并吉祥……
2024年7月,俄羅斯圣彼得堡,推著嬰兒車看手機的母親。孩子不明白,媽媽忙著看什么?
2024年11月,馬德里,西班牙美女也邊走邊看手機
12月,宣武門大院,看手機上臺階,危險
可怕!網(wǎng)站視頻所見,母親帶小孩溜達,光顧往前走路看手機,后面的孩子被車碾壓!
倡議走路騎車不看手機的微信截屏
?作者系資深媒體人、新華社高級記者